近日,以“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为主题的“2024全国科技小院大会”举行。
会议评选了科技小院典型工作案例,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农学院“贵州七星关刺梨科技小院”荣获“优秀科技小院工作案例”表彰。
领奖图片(右二为鲁敏教授)
获奖证书
团队介绍
“贵州七星关刺梨科技小院”位于贵州七星关区撒拉溪镇龙凤村,因此,也以“龙凤科技小院”为大家熟知。小院成立于2021年3月,由民盟中央协调,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和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团队派驻研究生共同组建而成,是一个集农业科技研究、实践、培训与推广于一体的平台。
科技小院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理论成果转化,推动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核心工作是围绕刺梨的栽培与育种进行技术攻关和服务。
指导老师分别为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教授鲁敏和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焦小强,小院累计驻扎11名研究生,目前在驻1名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研究生,2名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
团队照片
科技转化成果,助推乡村振兴
“近几年以来,七星关科技小院在农业科技研究和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就,开展了多个项目并获得了积极成果。”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教授、贵州七星关刺梨科技小院首席专家鲁敏介绍道。
自成立以来,“贵州七星关刺梨科技小院”通过试验研究成功建立了刺梨高产高效的田间管理技术体系。“这种技术体系与过去常规的种植管护相比,能使刺梨的产量和品质得到极大提升,产量提高了34.9%,品质(Vc)提高了46.2%!”鲁敏说,“这套技术体系改变了当地果农刺梨种植管护粗放的现状,成果已在龙凤村刺梨核心基地推广扩大应用。”
截至目前,“贵州七星关刺梨科技小院”关于刺梨管护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使得其产量达到8100kg/ha,经济产值高达700万元。
针对刺梨虽然野生资源丰富,但栽培品种单一且果实密被皮刺等问题,小院也结合学校资源进行了多次尝试。“我们筛选出了几个优良的野生刺梨种质资源,培育出了刺梨和无刺刺梨多倍体幼苗,为创建大果无刺刺梨新品种提供了材料和技术支持。”鲁敏说。
田间照片
“小院提出的这个技术很好啊!我们的刺梨不仅产量提高了,品质也变好了,收入也增加了。”当地村民说,“除了刺梨产业,我们之前种植马铃薯坏果也很多,但是小院接到反映后就立即引进优良品种,为我们提供薯种、肥料、农药等物资,还在我们种植时全程指导。这让我们感觉很安心、很贴心。”
“贵州七星关刺梨科技小院”不仅致力于刺梨的栽培与育种,还进行了多项技术创新。其中包括刺梨微肥施用技术、刺梨丛生枝修剪技术、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这也为当地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马铃薯种植培训会和病虫防治技术的实施相结合使每亩土地土豆增收了750公斤左右,产量增加了近1倍。今年,龙凤科技小院还推广播种1000亩马铃薯,以解决村民就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田间照片
科技小院还致力于打通农技传播的“最后一公里”。通过组织专家开展田间观摩和田间课堂开展农业技术培训,面对面、手把手地教授种植户修枝疏果、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自小院成立以来,累计进行线上线下培训50余次,受益人数超过8000人次。
田间课堂
在刺梨产业上,小院创新引进养分调控、微肥施用、整枝修剪、绿色防控等10余项农业种植技术,落地应用于3407亩刺梨基地,经济产值达700万元。在马铃薯产业上,小院落地应用良种技术、养分调控、疫病防控等5项种植管护技术1000亩,经济产值达200万元。
“‘贵州七星关刺梨科技小院’将科技运用于实践中,转化为实际成果,推动了龙凤村的经济发展,也在田间一线为贵州的刺梨产业贡献智慧,推动刺梨产业带动乡村振兴。”鲁敏道。
培养一线人才,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贵州七星关刺梨科技小院”为学生提供了深入农业生产一线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应用农业知识,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其成为知农、爱农、兴农的农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小院成员是由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和中国农业大学的老师和研究生以及民盟中央驻派村支书助理组成。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和中国农业大学每年稳定选派一到两名研究生入驻小院,同时也会组建本科生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队伍入驻小院学习一周左右。”鲁敏解释道。
王永华是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二年级的一名学生,也是科技小院的院长,于2023年2月14日来到小院,已驻扎420余天,撰写了398篇日志。“我的研究方向是刺梨的提质增效,在小院的这些日子里,我的科研能力、沟通能力以及活动组织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王永华工作照(左)
王永华工作日志
科技小院的在驻研究生主要是参与具体的农业实践、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老师平时会给我们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这种分工能够确保科技小院的工作高效、有序地完成,我们也能在一线学到实实在在的知识。”王永华解释道。
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研究生一年级的冯佳丽也是小院的一员。“我们平时的工作内容比较丰富,会不定期在田间进行技术培训,在短视频平台开设微课堂讲解,向农户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等。涉及的方面也很多,例如刺梨剪枝培训、马铃薯高产培训,病虫害防治等。”冯佳丽说。
冯佳丽工作照
科技小院不仅致力于提高本地经济,还助力了当地的社会服务。小院连续4年举办“刺梨花开时,香飘七星关”摄影大赛、土豆文化节等活动,丰富了百姓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助力撒拉溪镇文化振兴。“每项活动的策划统筹、方案制定、活动开展、复盘总结,每一个流程大家都是用心用情的。我们在这些实践中也收获了许多,各方面能力都有所提升。”王永华道。
土豆文化节
驻扎小院的学生还会每周来到龙凤小学开展课后服务活动,培养同学们爱党、爱国、爱劳动的情怀;他们也会协助当地村委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房屋安全排查等工作,有效改善了部分村民的生活居住及公共环境卫生条件。
教育帮扶实践活动
“小院平时举办的活动很多,而且我们都能参与,平时的生活瞬间感觉丰富多彩了起来。”当地村民说,“我们平时的时间不仅仅是在田间劳作,更多的是生活,这些活动能接触到很多新东西,学到很多。”
在驻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与科技小院的工作直接相关。“我们需要每周向老师汇报一次工作,通过自身作为纽带连接导师和农民两端,教学相长、下学上达,真正实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这三个月以来,最大的成长应该是学会接受,不‘自造’焦虑。在田间管理过程中遇上天气和工作安排上的冲突,还有农户不愿意配合等情况时,坦然面对、积极接受,然后选择关注当下,及时调整计划。修炼,既是身体上的也是心灵上的。”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张青说道。
张青工作照
“虽然我才来到小院一个月左右,但是这段时间的学习已经使我受益匪浅了。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模式新颖,学生通过驻村在田间地头完成课业,这能让我们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落地生花。在惠及村民们的同时,也锻炼了我们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冯佳丽说。
“我们将继续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引进,以此提高研究团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将加强与其他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科技小院,共同推动贵州刺梨产业的发展。”鲁敏说。
明晰产业现状,展望刺梨未来
贵州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以及丰富的刺梨种质资源,使得刺梨产业成为了贵州省的特色产业之一。贵州省通过不断引进和推广先进的种植和管理技术,经过长期栽培选择,积累了丰富经验,培育出了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良刺梨品种。
“贵州七星关刺梨科技小院”落地七星关,选择将科学研究成果落实到田间地头,助推刺梨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但刺梨产业仍存在不足,整体市场规模相对较小、消费者对刺梨以及相关产品的认识度不高等,都在影响着产业的发展,营销渠道仍然相对狭窄。”鲁敏说,“总的来说,贵州刺梨产业在稳步发展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创新提升。”
“我们刚开始在推广新技术或新品种时,有时也会遇到农民的抵触和不信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技小院的师生采取逐步引导、示范推广的方式,通过实地展示新技术的效果,增强农户的信心和接受度。
小院师生还会主动到农民家里走访沟通,加强联系、增强信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疑虑,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长此以往,他们也逐渐地相信我们,相信我们能够给他们带来正向的改变,最终成功将新技术运用至田间,这种成就感是什么都比不了的。”王永华笑着说道。
上访村民
针对“贵州七星关刺梨科技小院”下一步工作计划,鲁敏表示,小院将继续深化刺梨的栽培与育种研究,注重刺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生态种植模式的普及,力求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更大的突破,提高刺梨的产量与品质,培育出更多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的刺梨新品种。同时延伸拓展刺梨产业链,推动刺梨产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以满足市场需求,扩大现有的市场规模,提升综合效益。
“‘七星关刺梨科技小院’未来的愿景是打造一个集科研、生产、示范、推广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以此进一步推动刺梨产业的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为当地农民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鲁敏说。
夕阳的余晖洒满大地
满山的刺梨花在微风中摇曳生姿
仿佛在诉说着科技小院为这片土地
带来的希望与改变
小院师生的身影
在刺梨林、土豆地中穿梭
续写着乡村振兴的“新故事”
编辑:毛文婷
一审:陈思鱼
二审:张蝉
三审:李旭锋